其实,我并不只是主张由外王而内圣,而是强调内圣外王交与为体,通而为一。

这种巨大差异决定了,今人一旦丧失中国古典语境或不能返回中国古典传统之中,即不能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性和人性概念。《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由新亚研究所初版于1968年。

风景如画

而由此,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即进入了人性论的主轴。而命一是指居于性上的天命或天所赋予之命,二是指禀受于人物之中的命分,三是指此命分的现实展开。其一,方氏梳理和划分之七义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字义的基础上的,但是对于今人来说,更有意义的学术工作是探讨性概念的内涵。《论语·阳货》篇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进入宋代以后,命在儒学中的重要性日渐衰减,性及心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篇的人性修养论内容很丰富,粗略说来有三点,即致中和之说,自诚明和自明诚的性教工夫次第,以及所谓至诚尽性之说。在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期,人们面对生命现象而试图从其自身追问其本原,于是朦胧地产生了性的意识。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从字义看,竹书的情是情实、情信义。

与此相关,由于所处背景及阐释重点不同,古典人性论又形成了性命论、心性论、性情论、人性善恶论和人性修养论等论域。换言之,在春秋战国之交,人性有善有恶论是人性善恶问题辩论的主流。相对于先秦时期来说,汉代和宋代的性概念内涵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们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新定义。但即使如此,我们不能因此将生字与性字混淆起来,或者由此否定性字的存在。

当然,汉代的人性论是复杂的,陆贾、贾谊、韩婴、刘向、扬雄、王充、荀悦等都有相关说法。故世子作《养书》一篇。

风景如画

这篇出土文献对心性关系作了一定的阐明,如说凡人虽有性,心弗取不出,但是它没有从生成论上明确指出心性的关系,即心是否是由性所生及性是否居于心的上位,这些问题它没有直接作说明。宋明儒学特别是心学一系的心性论即是建立在孟子心性论的基础上的。造成此种理解的断裂困境,当然是因为理解者本身陷入现代语境中而浑然不觉或者无力自拔的结果。那些看似固定不变的人性乃是社会—文化的变项。

荀子从人的作为、创制活动来定义人的类本质,而不是从天赋之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洞察人的类本质,故对于他而言,人性同禽兽之性一样,皆为一生质而已矣。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从本质上看人类是一种理性动物。比照宓子贱、世硕等人的相关说法,这两篇竹书的性说更为原始,它们没有谈论人性善恶的问题。5. 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乐哲(Roger T. Ames)编:《孟子心性之学》,梁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密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在一定程度上,宋儒的性情说可以追溯到此一性情说。

风景如画

依《说文》,性字从心从生,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12.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251—252页。

在现代汉语中,性有本性、本质、性命、性别、性欲、倾向性、类属性等义。(5)性既然是天命的下落和转化,那么它即是沟通人物与天命的内在中介。心性论是一个产生得很早的相关论域。笔者的研究打破了傅氏的结论。18. 转见臧克和:《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03页。据《孟子·尽心上》及《公孙丑上》等篇,所谓尽心,是尽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张岱年、张立文和方朝晖三氏属于一系,后二氏的论述是建立在前一氏的论述上的。荀子的人性修养论很显然与孟子不同,在孟子那里,心与性是完全贯通的,心之思即性之动,性之动即为心之思,故孟子的性是能活动的,能自己生发和翕敛的。

内在路径是通过心思本身的发动而完成从心到身的转化,生成合乎目的的内发性主体。如何从善恶的角度认识人性的根源性、本原型、差异性和本质性,不同思想家的认识和判断是不同的,彼此存在差异。

由此,古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和看法,不能一概而论。自上个世纪以来,学者对于此一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即非常重视,最近十余年来亦有多篇论文值得注意。

荀子的说法,在汉代宇宙生成论的影响下演变为董子的阴阳情性说。在道德评价领域,禽性的概念可以加之于人,作为道德评价的用词。荀子的心性论,与《性自命出》、孟子的心性论都不同。不过,汉代的性情说有两种,一种是刘向的性阴未发、情阳已发说(参看《论衡·本性》篇),与上引《中庸》两句话有关。

世硕认为人性兼有善恶之端,故善恶在所养,养其善性则善长,养其恶性则恶长。方朝晖对于先秦秦汉性字义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批判性,这主要表现在:其一,立足于性字本身来分析其含义。

在这一点上,扬雄的思想更靠近孟子。春秋末期是人性善恶问题的萌芽期。

但是中国的性或人性概念的产生与此不同,它(们)是在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的双重思想背景下古人追问人物之生命在己的根源时提出来的。荀子所说的性,是自然人性,是天生天就、本始材朴之义,与孟子从性中揭明人之区别于禽兽之性的道德性类本质不同。

在荀子看来,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故应以伪变化人性,使之合乎善的目的。目前,字书所列从心从生的性都是从《说文》所载小篆字形()开始的,出土材料不见西汉之前(包括西汉)有从心从生的性字。这种性善情恶的理论,决定了汉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以三品论为主导,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遭到了汉人的批评。前两条引文的表意很清晰,现在看来,《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一句其实是对于前两条竹简引文的压缩,天命指天所降之命,而天命之谓性则是即命而言性之本原。

孟子认为,这三种主张都是不对的,他主张人性善。此书由私立东海大学初版于1963年。

最后,性字及其概念的构造和生成,既依赖于天命论,又依赖于宇宙生成论,换言之,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是性概念产生的思想背景。简言之,即使我们从自然生成的角度可以得出心出于性的判断,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篇竹书更加重视心是道德性的修身和实践的主体。

禽性即动物性,是不知道礼义、不知道德的动物性。21.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37页。